幾年前還遭遇“冷場”的旅游保險市場出現了日趨活躍的態(tài)勢。
外出旅行“安全第一”。
相比其他險種,出國旅游保險是伴隨著旅游市場的發(fā)展同步出現的,出現之初,也曾經因險種品類不完善,消費者保障觀念不健全而倍受“冷遇”。日前,小編在采訪中獲悉,相比前幾個“黃金周”,今年沈城消費者對其的認知程度有了明顯提高,旅游保險市場呈現出日趨活躍的態(tài)勢。據介紹,本次“黃金周”,沈城各旅行社的組團情況普遍比較理想,其中,70%左右準備“黃金周”旅行的消費者購買了由旅行社代辦的責任險。此外,為了配合“黃金周”的旅游高峰,有的保險公司還推出了針對意外傷害和醫(yī)療的保險卡,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出國旅游保險因何“走俏”呢?除了保費價格較低之外(保費根據時間長短而定,在10元—100元不等),消費者的自我保障意識的提升是關鍵所在。
僥幸意識妨礙保險市場做大“蛋糕”。
據某保險公司的有關人士介紹,從2000年開始,國內的旅游市場迅速發(fā)展膨脹,每次“黃金周”長假,選擇外出度假的消費者數量都會有明顯增長。開發(fā)旅游保險市場也正是看準了這部分巨大的潛在“商機”。遺憾的是,旅游保險市場并沒有與國內的旅游市場保持同步增長,原因是,部分消費者持僥幸心理,尤其是團隊或者集體旅游,很多消費者認為,數十人一同出游,互相間能夠照應,發(fā)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小。而現實情況是,外出旅行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例如:生活習慣被打亂、對當地情況不熟悉等等,有時很可能會對個人安全構成影響,因此,此時投保是必要的。在歐美,投保出國旅游保險早已是一項必要的旅行準備,如同攜帶衣物、藥品一樣。
險種數量有限成遺憾。
當然,對于出國旅游保險,有的消費者表示,險種數量有限、配套不完善、理賠手續(xù)繁雜令人對旅游保險產生得不償失的感覺。以責任險為例,只有因旅行社的疏忽或者行為不當令投保的消費者出現經濟損失時,消費者才能獲得賠償,而這種責任界定往往比較困難,因此,理賠的過程也會很“艱苦”。
此外,近年來,隨著私家車普及率越來越高,單獨出行,自由活動的自助游漸成“風氣”,而保險公司針對這部分旅游市場的產品開發(fā)腳步則明顯滯后,截至目前為止,除了責任險、意外傷害險和醫(yī)療險之外,尚無更個性化的險種出現。
標簽: 保險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