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風險保障力度,才是投資型保險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采訪中,多名業(yè)內專家均表示:目前市場上推出的一些投資型險種,有些過分偏重保單的投資回報功能,而風險保障功能在逐漸的淡化。這是一個誤區(qū)
策劃/本刊小編 韓捷 文/馬飛孝 劉飛 多多
部分資料提供/玉山保險經紀人公司
股市的火熱不斷刺激投資者對資金收益的期望值,也讓人對以穩(wěn)健增值見長的保險捏了一把汗??墒?,沒有想到,保險公司在這輪風潮中竟然借助投資型保險,確切的說是投連險——來了個華麗轉身。
今年上半年,全國保險公司的投連險原保費收入96.3億元,增長1.9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投連險保費收入更是出現(xiàn)幾倍同比增長。僅上半年,保監(jiān)會就先后批準11家保險公司設立投連險賬戶,連中國人壽也在7月跨入了投連險市場中,市場上沒有開辦投連險的保險公司成為“稀有動物”。
曾經受到熱捧的分紅險、萬能險如今已成“沒落貴族”,不僅放在銀行里人們都不會看一眼,而且還要受到“退保”的威脅。
投資型保險主角變換如此之快,實在讓人無法體驗到甚至聯(lián)想到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取舍的標準只有收益。投資型保險已經成為有錢人的游戲。如同股市的起起落落一樣,掙脫了保險穩(wěn)健羈絆的投連險,同樣藏著風險,不可不防。
今年6月份以來,保險市場上又出現(xiàn)了幾款帶有投資功能的個人壽險。引起市場普遍關注的是,它們雖然都帶有較強的投資功能,但保單都不約而同加強了保障功能,比如:同一級別保額的主險之外,保戶還可以在大病、住院、意外傷害、養(yǎng)老上自由搭配。也就是說,新的投資型保險模式逐漸由身故給付轉為如何滿足保戶生活期間的需求。
投資型保險逐個數(shù)
按產品的發(fā)展歷史,保險產品分為傳統(tǒng)型產品和投資型產品,但無論是傳統(tǒng)產品還是投資型產品,保障性才應該是保險產品最大的特點,其保障功能是其它的投資產品所不具備的。
從產品形態(tài)上講,大多數(shù)的傳統(tǒng)型產品在費率厘算時通常設有一定的預定利率,大多數(shù)產品的保單收益和公司的投資收益狀況關聯(lián)性不大。而投資型產品多數(shù)會向客戶明示保險公司收取的各項管理費用和保障費用,保單的收益與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也會密切掛鉤。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投資型產品為:萬能產品、投資連結產品及分紅產品。這些產品除前面所提及的新型產品的特征之外,本身又有各自的特點。
投資連結產品
是將保險費在扣除相關費用后按客戶的要求轉化成若干個投資單位,公司按監(jiān)管規(guī)定定期公布投資單位的價格,該類產品的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的比例可高達100%。因此,很多的投資連結賬戶價格與證券市場具有很高的關聯(lián)性,在保險產品中屬于較為激進的產品,也自然會有較大的投資風險。適宜抗風險能力較強的人士。
萬能產品
同樣會向客戶明示各項保障費用和管理費用,但保單價值并未轉化成若干個投資單位,而是由公司通過設立專門的賬戶進行管理,保險公司也只需依照公司實際的投資收益狀況定期公布結算利率,甚至很多產品保險公司通常會承諾給客戶一定的保證結算利率。因此,客戶不必承擔保險公司投資失敗的風險。但從另一角度也會使得保險公司在投資渠道的選擇上相對保守。
分紅產品
是在投保人付費后,得到保障的情況下,享受保險公司一部分的經營成果的保險。根據(jù)保險監(jiān)督委員會的規(guī)定,分紅一般不得少于可分配利潤的70%。若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時,分紅可能非常有限。但是,分紅保險設有最低保證利率,客戶的基本保障是有保證的。因此,適合于風險承受能力低、對投資需求不高、希望以保障為主的投保人群。
標簽: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