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本來去銀行存款的,卻被在銀行內銷售保險的業(yè)務員誤導而買了保險期限很長的保險,很多人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時候錢拿不回來不說甚至連本金都不能保住。最近繼存款變保險后,銀保誤導又多了新的伎倆。家住福州的汪女士明明投保了120萬元,結果拿到的卻是一份假保單,真保單的實際保險費只交了113.1萬元,剩下的6萬余元被當作投資收益,這讓汪女士誤認為,保險收益比銀行定期存款還高。
這個由保險公司和銀行客戶經理聯(lián)手設下的連環(huán)套,最終還是“紙包不住火”。小編昨日從福建保監(jiān)局獲悉,監(jiān)管部門除已對銷售人員進行罰款外,還對保險公司和銀行相關機構下發(fā)監(jiān)管函并與機構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約見談話,這是福建省近5年來首次對銀行類兼業(yè)代理機構下發(fā)監(jiān)管函。
保險收益竟然穩(wěn)超銀行定存
2年前的8月16日,汪女士在福州一家銀行辦理業(yè)務時,銀行客戶經理鄭某珍和福州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客戶經理鄭某,向她推銷一款分紅型鴻某兩全保險。銷售人員說當時辦理保險,不用自己掏全部的錢。
客戶一次性繳交保費120萬元,然后再向保險公司辦理保單質押業(yè)務,借出84萬元用于其他投資,等于實際上投保只花了36萬元。
銷售人員還說,通過這樣操作,汪女士投保兩年后提前退保,還可以獲得高額回報收益抵消汪女士保單質押貸款利息和2年后提前退保損失后,汪女士還能獲得3.58萬元的純收益,年收益率為4.97%。
據(jù)悉,當時銀行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79%。從表面來看,辦理保險收益比銀行定存還合算,36萬元兩年期定期存款,收益只有2萬元。另外,保險還有定期存款所不具備的身故和意外等保障。為了消除汪女士的疑慮,銷售人員還書面寫下利益演算過程和預期收益。
保費縮水變成所謂“高收益”
由于汪女士辦理了84萬元保單質押貸款,保單借款期限為6個月,每隔半年,保險公司就電話通知汪女士償還保單借款。去年年底,保險公司第三次打電話給汪女士催還款,汪女士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了,于是分別向相關保險公司、銀行和福建保監(jiān)局進行投訴。
小編采訪中得知,按照去年年初6個月期限貸款年利率5.6%計算,84萬元貸款一年需要支付4.7萬元利息。
在需要支付高額保單貸款利息情況下,為何還能拿到高收益?這是極不正常的。
小編從福建保監(jiān)局獲悉,這是一個典型的銷售誤導案例,銷售人員精心設計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理財陷阱。汪女士辦理的保險并不是120萬元,實際保費是113.1萬元,多出的6萬余元保費,被銷售人員說成是提前支付的投資收益,比定存還高的收益實際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蒙混過關偽造保單隱瞞保費
除了少交的6萬余元,保險公司客戶經理鄭某也通過銀行將4000多元轉賬至汪女士的個人賬戶。
不過他們欺騙汪女士,稱這兩筆錢都是保險公司提早支付的貼息。
而且為了萬無一失,銷售人員還制作一份假保單復印件,向汪女士隱瞞真實保費,真保單則被拿去做質押貸款。目前這起事件已經水落石出,保險公司和銀行已經就汪女士的補償意向、補償標準達成了協(xié)議,汪女士與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也已解除。
近日福建保監(jiān)局嚴肅查處了這起保險銷售誤導的典型案例,決定對保險公司客戶經理鄭某處以警告并處1萬元的罰款。
【提醒】四招防范存款變保單
業(yè)內人士提醒說,在銀行銷售的人身保險產品,不是銀行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市民購買前應注意部分銷售人員可能以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和基金等其他金融產品的名義,兜售保險,這可從四個方面進行防范。
1。到銀行存款時,遇到有人介紹高于銀行同期利息的“存款”,一定要問清楚是儲蓄還是保險,以免誤買保險。
2。在銀行簽署任何單據(jù)時,都要認真看清楚,所簽單子是保險單還是存款單。
3。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保險公司會對在銀行購買保險的消費者在猶豫期內實施電話回訪,存款一般沒有電話回訪。
4。如果發(fā)現(xiàn)存款變成了保險,投保成功后10天猶豫期內可以免費退保,超過10天則要損失不少保險費。
辦保單借款小心利滾利
無憂保提示:很多人在對保單條款沒有理解的前提下,被保險業(yè)務員誤導辦理了保險,往往急缺錢用的時候業(yè)務員就會勸說消費者辦理保單借款。在此提醒消費者,如果投保后辦理了保單借款,要注意保單借款的期限一般不超過6個月,要及時償還,否則所有利息將被并入借款金額中,視同重新借款,到時候將會利滾利。而且當保險合同的現(xiàn)金價值不足以抵償未償還的借款及利息時,保險合同效力將中止。
標簽: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