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養(yǎng)老
明天我們?nèi)绾勿B(yǎng)老之空巢老人:生活寂寞而復雜
2017-03-23 08:00:01
無憂保


明天我們將如何養(yǎng)老?這樣的問題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已經(jīng)真真切切地擺在每個人面前。脆弱的空巢如何度過、社區(qū)養(yǎng)老是否可行、民營公辦養(yǎng)老院各自都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失獨老人如何養(yǎng)老、商業(yè)養(yǎng)老保險有保障嗎、“421”家庭的生活模式是怎樣的……這一連串的養(yǎng)老問題,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怎樣尋求解決辦法。在未來的幾天里,本報將連續(xù)推出以“明天我們?nèi)绾勿B(yǎng)老”為話題的系列報道,走進我們身邊的養(yǎng)老生活。
故事1
69歲的吳華安(化名)老人,十年前從貴州省公路局退休,可退休后的休閑日子并不像他想象的舒適。沒有了工作的充實,日子變得單調(diào)無味。“用老伴的話來說就是,空巢老人的日子寂寞而復雜。”吳華安說。
再過兩個月,遠在北京的兒子就是離開家鄉(xiāng)的第17個年頭了,雖然長時間的分離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但這其中難受的滋味只有兩位老人自己摸得透。
1995年,吳華安的21歲兒子考進北京體育大學,從那一年開始,吳華安和兒子就是兩地相隔。兒子大學4年中,吳華安的心態(tài)一直很平和,對自己成為空巢老人還未預知。直到1999年,兒子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公安系統(tǒng),吳華安高興之余才產(chǎn)生一種空蕩蕩的感覺,“兒子在北京扎根是我很引以為傲的事情,但隨著他在北京的工作步入正軌,回家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特別是兒子現(xiàn)在已是北京海定區(qū)某分局的小領導,回家探親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從1999年至今,兒子回到貴陽的次數(shù)只有11次,平均每年一次都達不到,而最長的一次假期是2005年孫女降生那次,總共20天。最短的一次只回來了3天,呆在家中的時間不足48小時。”
這種空蕩蕩的侵蝕一不留心就持續(xù)了17年,吳華安說,回過頭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早已成為空巢老人中的一員。而這種沒有孩子在身邊的寂寞生活在退休后顯得尤為明顯。
退休后,吳安華總“不自覺地”給在北京的兒子打電話,但是常常因為兒子工作忙,說不上幾句話電話就掛掉了。寂寞是空巢老人“必須忍受”的課程,但吳華安和老伴發(fā)現(xiàn),寂寞中的空巢老人,復雜事也是接二連三。
因為兒子的工作性質(zhì),兩老只能過年的時候去北京過,但離別的時刻又讓兩老把空蕩蕩的感覺裝回了心窩子,那種難受,吳華安說很難表達。
有一次,老伴做膽結(jié)石手術,吳華安照顧得手忙腳亂,還在送飯的途中丟了鑰匙,第二天只能請門匠開鎖。他當時就想,要是兒子能在身邊就好了。特別是在兒媳婦生了寶寶后,這種聚聚離離、顛顛簸簸的日子上演得沒完沒了,喜悅、復雜中夾帶著更多的落寞和傷感。
“那段時間老往北京跑,在電話里一聽孫女生病,很是著急。訂了機票就會和老伴飛過去,可去了又不敢呆時間長,怕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離別時那個酸勁滲入骨髓……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生活。”吳華安傷感地說。
手記
在采訪中,吳華安總是說他很怕生病,怕自己走不動路,到那時一邊怕遠在北京的兒子擔心,一邊怕自己不能再北京貴陽地跑。雖衣食無憂,但親情的別離讓他的生活總徘徊在一句古話中:“相見時難別亦難……”這詩句在他和老伴的生活中不是形容愛情,而是作為兩名空巢老人現(xiàn)在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今年,吳華安的孫女已5歲,但兩地分離,小孫女對爺爺奶奶很是生疏。吳華安認為空巢生活似乎延續(xù)了兩代人,他擔心空蕩蕩的心會不會持續(xù)到他逝去的那一天。而目前,他和老伴也只能在這樣死守、相聚、分離中依舊過著他們“寂寞而復雜”的空巢生活。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zhuǎn)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