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網友在網絡上爆料,稱合眾人壽保險存在騙局。合作人壽保險騙局是怎么回事呢?細細看來,不難發(fā)現,大多數的保險騙局都與從業(yè)人員的低素質有關系。本文將為您列舉合眾人壽保險騙局示例。
合眾人壽保險騙局:存錢變成買保險
肖女士2009年前往銀行存錢時,被銀行銷售人員忽悠購買了一款合眾人壽的理財保險。據肖女士稱,當時銷售人員告訴她,這款產品每年都有分紅,存款利率也比銀行的定期高,每年存2萬,連續(xù)存3年,等到滿5年就可以全額取出,不僅能拿回本金,還有豐厚的紅利,還附送保險。肖女士覺得不錯,便著手購買了該產品。
3年以后,肖女士去銀行取錢,才發(fā)現合同上赫然寫著保險期10年,至此肖女士才知道自己所購買的是一款理財保險,必須存夠10年才能取出本金,不然就算提前退保,將損失不少錢。
這類保險騙局,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騙局。銀行從業(yè)人員往往利用消費者對保險的無知,假借高收益之名忽悠消費者投保,最終給消費者造成巨大的損失。
合眾人壽保險騙局:保險合同存在陷阱
購買合眾人壽提前給付重疾險的王先生,在保險期間被確診為主動脈腫瘤,查看合同后,王先生發(fā)現自己所患疾病正是和他里列明的可理賠的疾病,于是王先生給合眾人壽公司打了電話,然而卻遭到不予理賠的答復。
為什么會這樣呢?據合眾人壽工作人員解釋,“條款中寫明主動脈疾病實施了開胸或開腹切換手術,必須實施手術,才可以符合這個重大疾病理賠。而王先生尚未進行手術,所以說王先生的條件不符合?!庇纱耍跸壬萑肓? “得不到保險賠償金,王先生就不能做手術;不做手術,保險公司就不付保險賠償金”的怪圈。
實際上,合同中利用與真相不符的表達方式,給消費者造成誤解,是違反保監(jiān)會要求的透明保單和通俗保單的要求。對于合眾人壽的這種做法,王先生是可以提出質疑的。
保險是一種長期投資的產品,也涉及到許多消費者并不了解的專業(yè)知識,就消費者本人而言,一定要在了解清楚以后再投保,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所蒙蔽。而對于保險公司來說,一定要遵守我國法律規(guī)定,提高從業(yè)人員的素質,避免保險騙局現象再次出現。
標簽: 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