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銀瓶鎖碧云英,
谷雨旗槍最有名。
嫩綠忍將茗碗試,
清香先向齒牙生。
清·袁枚《謝南浦太守贈芙蓉汗衫雨前茶葉》
清朝的江南大才子袁枚三十多歲辭官,事業(yè)正火,前程似錦,說不干就不干了。退隱在江寧城清涼山下建“隨園”,網(wǎng)羅天下詩人才子佳作,輯合詩集,編撰詩話,著書立說,在這里過了五十年的閑適生活。當時的官場和布衣詩人能將自己的詩納入《隨園詩話》便是榮幸,袁枚因此而天下?lián)P名。君不見,多少官場之人常常貌似愁眉不展狀。念叨著官不好做也不愿意做的違心話,只說是組織需要,期待早一些過平常人的日子。說歸說,難得見哪一位辭官回鄉(xiāng)。唐代高僧靈澈上人有詩一語道破:“年老身閑無外事,麻衣草坐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袁枚倒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物。
隨園如同今日之會所,嘗美食、招美妓,飲美酒、品香茶,出詩集、寫詩話,招待遠的、近的、窮的、富的、男的、女的、當官的、經(jīng)商的??偨Y(jié)出一個《隨園食單》,何等了得,大家眾口稱贊。人與人不能比,干這些事,首先要有錢,有背景,才能買地建園,游山玩水,結(jié)交官宦,出版書籍,研究美食。陶淵明也想研究美食,也想出個《食單》,可能嗎?
據(jù)說袁枚自己并不會操刀做菜,只是在品嘗各種菜品時有了自己的體會,于是記錄下來寫成了《隨園食單》。袁枚有錢、有閑、有地兒、有圈兒,是個典型的鐵桿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里有專門講述茶酒的一章。他在其中說:“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贝蟾攀呛葢T了龍井、陽羨的淡茶。丙午那一年秋天,袁枚受邀去武夷山旅游。在曼亭峰、天游寺游覽時,人家知道他的名氣大,于是和尚道士爭相獻茶,也想借他的名聲推出自己的茶。他說,如胡桃般大的杯,如香櫞小的壺,入口不舍得咽,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慢慢飲下,頓覺清芬撲鼻,舌有余甘。再飲一、兩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彼X得龍井雖然清香,卻味淡薄,陽羨雖屬佳品,卻韻不夠。所以武夷茶名滿天下。隨即寫下長詩《試茗》。詩中有“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悠然?!薄霸拼瞬璺N石縫生,金蕾珠蘗殊其名。雨淋日灸俱不到,幾莖仙草含虛清。”“盧仝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笨磥硎浅鲇谡嫘?,并不是喝了人家嘴軟做個軟廣告。
袁枚是杭州人,退休后不回老家卻在江寧清涼山下建造隨園。我去南京多次,想尋覓昔日之隨園,但經(jīng)打聽一無所獲。只有一家隨園大酒店留下了隨園的影子。大概是南京的歷史名人太多的緣故,對袁枚這樣的人不屑一顧吧。不過在秦淮河畔,還是看到了袁枚的一尊浮雕像,長髯飄飄,清清瘦瘦,沒有一絲官家的影子,是個詩人的模樣。文前的茶詩是袁枚為感謝姓謝的南浦太守寄來一件汗衫和四瓶雨前茶而作。
嫩綠的新茶不忍品飲,剛剛一啜便滿口香氣。文人品茶就是這樣,能品、能評、能寫,不然我們怎么知道古人喝茶的心得?
燈下,捏三根云南大葉種普洱新茶,取其香,觀其色。當作綠茶泡入杯中,洗凈,沖泡,葉漸漸舒展,占滿整個茶杯。金色的茶湯在燈光下,更加清澈,杯沿處一圈金邊。茶香隨著水霧蒸騰,香氣立刻在書房漫延開來。我打開一本在中國書店舊書堆里淘到的中華書局1981年版的《隨園詩話》,看一兩段詩話,品一兩口新茶。周圍安靜得很,似乎聽得見茶葉舒展的聲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