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停的昂曲河,一路而下,在這里拐了一個“z”字型的彎,最后匯入瀾滄江。在拐彎處,有一個背靠東嘎(藏語意為“白海螺”)山的小山村。
它就是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俄洛鎮(zhèn)俄洛村,地處317國道旁,是當?shù)剞r(nóng)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并為之驕傲的福地。
這里不僅有遠近聞名的“俄洛橋燒烤”,也有這樣一位老人, 是村里的老干部、老同志、老革命、老模范。當?shù)厝硕颊f,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寶貝。
今年68歲的洛松格來老人是317國道修建時的見證者。知道我們要來采訪,老人特地換上了嶄新的藏袍、煮上醇香的酥油茶,熱情地迎接我們。
老人說,當年修筑317國道時,全是人背馬馱,大部分勞動工具都很原始、簡陋,生活條件也非常差,況且當時的生活很差。不過,能吃上修路解放軍提供的大米飯,不用下飯菜也能吃上6、7碗。
這座占地260平方米既寬敞又明亮的小別墅,是洛松格來老人的家。一進到老人的家,撲入眼簾的是客廳正中央高高懸掛的一幅毛主席像,畫像被獻上了潔白的哈達。
共產(chǎn)黨來了苦變甜。老人說,“這個畫像掛在他家中已經(jīng)20多年了”。他還說,“共產(chǎn)黨、毛主席就像自己的阿爸,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喝了一口酥油茶,老人拉開了話匣子:
一是家庭幸福。家里5口人,有一兒一女和兩個孫子。三代同堂,其樂融融。兒子組建了農(nóng)牧民施工隊,規(guī)模達到65人,每年要賺上個百十來萬元。你看,現(xiàn)在建新房子所花的80%都是靠兒子掙的。
二是生活幸福。家里有一臺運輸車和一臺轎車。每年運輸車收入在15萬元左右。小車呢?主要是為了到昌都市區(qū)購買生活用品和物資,同時,全家出去玩的時候也比較方便?,F(xiàn)在,家里冰箱、電視機等家用電器應有盡有,不愁吃,不愁穿,想象中的小康生活應該就是這樣吧。
三是晚年幸福。作為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能夠享受“三老”人員待遇,每年都能享受到國家補助。況且在村里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每天為群眾服務,老有所用、老有所樂的生活過得也很是愜意。
老人回憶說:“俄洛橋是康區(qū)前往拉薩的必經(jīng)之地,在舊西藏,每年搭建一座木橋,每年都會被昂曲河洪水沖毀,相信神力的當?shù)厝罕?,?000多年前還特地修建了一座“向空”(“日追”的意思),每天轉經(jīng),祈禱出入平安。”
“但是,無論怎樣祈禱,當?shù)氐拇迕襁€是不方便!出入昌都市還是要2天時間?!崩先苏f。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黨和政府出資修了鐵索橋,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到上世紀80年代初,鐵索橋就被水泥石橋代替,村民出行變得更加方便了。
可別小看了俄洛村,在這個有168戶人家的村子中,家家有黨員、戶戶有大學生,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其實,俄洛鎮(zhèn)就是昌都市的“教育基地”,目前,共有8所學校。俄洛村村民受教育意識也特別強。如今,俄洛村的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我們在俄洛村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背著書包的小朋友,像花兒一樣,在陽光下笑得特別燦爛。
離開時,老人語重心長地說:“作為時代的見證者,我要把舊西藏的苦、新西藏的甜告訴現(xiàn)在的年輕人,要像珍惜眼睛一樣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