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2月20日電(小編王學(xué)濤)今年春節(jié),山西潞城市賈村的八旬老人杜同海異常忙碌。他不僅組織恢復(fù)了古老的“打春”“老鼠嫁女”年俗,目前又忙著籌備重頭戲“賽社”活動。跟古俗不同的是,杜同海淡化了祭神色彩,想借助數(shù)字化搶救這項國家級非遺。
民間賽社,源于遠古先民對土地的神靈崇拜?!百悺毖詧笾x,“社”原指土地之神,賽社的本意是報謝土地神靈對人類生存所需的恩賜,與農(nóng)業(yè)文明的興起有關(guān)。唐初明立典制,宋元時賽社盛行南北。
“禮由先秦樂沿唐宋春祈秋報乃賽社,歌于金元舞至明清民俗伎藝皆文化?!倍磐S么朔鶎β?lián)概括賽社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他說,上黨地區(qū)的民間賽社,直承唐宋,明清不絕,大體傳承宋元時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賽社文化的“活化石”。
杜同海告訴小編,賈村原有古廟14座,流傳有“每年一小賽,四十年一大賽”的古規(guī),至今仍留有傳自明代的《周樂星圖》賽社用本。賽社活動期間,不僅有各種社火游街轉(zhuǎn)村,每日早晚還有三次講究的供盞儀式,晚盞之后樂臺開演隊戲、雜劇、院本,借娛神而娛人。
然而,上世紀上黨賽社曾中斷了60余年。如今,當年參加辦賽的老人和藝人多已謝世,年輕人不再熱衷于祭神,再加上賽社活動涉及面廣、用人多、開支大,因此處于瀕危狀態(tài)。
為了不讓古俗遺失,上世紀90年代,杜同海和村中幾位老人共同出資將破敗的廟宇進行了修繕。并于1996年,他組織了二月二古賽的恢復(fù)活動。
“我記得修廟時出了一萬元,那個年代村里‘萬元戶’很少的,不是我家多有錢,就是熱愛?!苯衲辏福皻q的杜同海回憶說,多年來,他一直自出經(jīng)費四處奔波,呼吁人們關(guān)注上黨賽社。2006年舉辦的“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曾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內(nèi)外眾多民間文化研究者的關(guān)注。
“賽社將宗教、祭禮、娛樂和民間戲曲藝術(shù)完美地融合。2006年,它以‘民間社火’項目入選為國家級非遺?!倍磐Uf,賽社文化還可填補歷史文獻的不足或空缺,史籍中“賽社”“隊戲”“雜劇”“院本”“搬說詞話”等的具體形態(tài)內(nèi)容都可以通過民間社火得以感知。
20余年來,杜同海老人收集的賽社資料上至明萬歷,下至民國年間,各種圖譜、曲譜、臉譜、道具、音像資料等不計其數(shù)。2011年,他75歲時出版了《上黨賽社》著作,對賽社活動中傳統(tǒng)戲劇、曲牌等進行了整理總結(jié)。
“我年紀越來越大,搶救工作迫在眉睫!作為非遺傳承人,我申請了50萬元的非遺保護資金。今年我們要把它數(shù)字化,記錄下來?!倍磐Uf,“春祈風(fēng)調(diào)雨順,秋報五谷豐登”的賽社文化,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展現(xiàn)民俗文化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