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春祥幼年時與母親的合影。
24日下午,在雙流縣一處民宅中,頭發(fā)花白的茍春祥整理著家里的黑白老照片。
今年已經(jīng)71歲的他,一直有一個未了的心愿:找到自己的親生父親張漢清。
“許大爺說,我和父親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茍春祥指著自己風華正茂的黑白照,想象著父親的模樣。
1944年3月,茍春祥出生在樂山市五通橋區(qū),母親當時在附近一家銀行替人打工、父親是一家銀行的行長。在茍春祥約兩三歲時,父親張漢清遠走臺灣,茍春祥和母親相依為命。直到母親改嫁搬離原址,組建新的家庭。
在漫長的近70年歲月中,父親的不告而別成為了茍春祥內心深處的隱痛。他想知道,父親當年離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現(xiàn)在他是否健在?過得好不好?
生父為何遠走?母親一直諱莫如深
在一堆老照片中,茍春祥翻撿出一張合照仔細端詳。這是一張三人合照,一對身著長衫的青年夫婦,前面是一個胖嘟嘟的小男娃。這個男娃就是年幼的茍春祥,身后站著的是他母親和繼父。
“父親走后,母親帶著我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大概一年后遇到繼父,重新建立家庭,這張照片就是當時拍的。”茍春祥從照片中自己的年齡推斷,父親大約是在他兩三歲時離開的。
在所有的老照片中,沒有一張是父親張漢清的。茍春祥不知道這是不是母親故意所為,因為從他記事起,母親對于生父張漢清的情況一直諱莫如深,甚至連名字都不曾告訴他。不僅如此,舅舅、舅媽等親戚也都被母親“封口”。他至今還記得舅舅臨終前把他單獨叫到床邊,最后卻欲言又止的場景。
為了避免母親和繼父傷心,茍春祥一直把對生父的思念埋藏在心底。直到母親和繼父相繼去世,大約從2005年起,他才開始尋找生父的線索。
知情人透露:其生父曾是銀行行長
茍春祥曾多次回到五通橋梅子壩電廠(即岷江電廠)附近,原來的住址已經(jīng)被拆掉,但是印象中一些銀行、茶館的舊址還在。一次,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從中了解到自己的身世。
“一位許大爺告訴我,我原名叫張彩富,親生父親叫張漢清。他說我和父親面相極為相似,只是父親比我個頭還要高一些。”茍春祥說,當時由于五通橋鹽業(yè)發(fā)達運往各地,街上也有很多銀行。“張漢清的父親開了一家私立醫(yī)院,張漢清是一家銀行的行長。我母親當時在銀行替人打工,后來與父親結婚生下了我。大概在我兩三歲時,父親在他叔父的接應下去了臺灣,從此音訊全無。”
茍春祥又找到一位知情的大爺,得知父親張漢清還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均在四川工作。“弟弟叫張漢成(音),在樂山五通橋的川鹽化工作,后來退休;兩個妹妹從樂山東風電機廠退休,現(xiàn)在據(jù)說在成都。”
茍春祥說,后來他根據(jù)這個線索各方尋找,找到了父親張漢清的疑似弟弟張漢成,試圖確認自己的身世,但是對方進行了否認。說起當日被拒絕的窘境,茍春祥仍然難以平靜,“我退休后生活安穩(wěn)、子女有成,尋找生父絕非貪圖財產。”
老人心愿:哪怕有張照片也好
茍春祥說,他今年71歲了,尋找到親生父親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心愿。
“如果他還在世,我很想見他一面,問問他當時為什么要走?他現(xiàn)在過得好不好?如果他已經(jīng)不在人世,我想見見他的家人,哪怕是能拿到他的一張照片也好。”老人滿頭白發(fā),語帶哽咽。
目前,華西都市報小編已經(jīng)與臺灣媒體《旺報》取得聯(lián)系,兩家媒體將進行聯(lián)動,一同為茍春祥尋找生父。如有知情人士掌握相關線索,請及時與本報熱線(028)96111聯(lián)系。華西都市報小編張元玲攝影郝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