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養(yǎng)老的警鐘
2017-09-25 08:00:02
無憂保


1月4日,在灃東新城六村堡街辦杜家村一廢棄機井內,一名老太太的遺體被人發(fā)現,經消防戰(zhàn)士、民警和村民6個多小時的努力,遺體被打撈出機井。據了解,老太太是因不堪病痛折磨,趁家人不注意跳井自殺的。(1月5日《西安晚報》)
老人為什么選擇自殺?是不堪不治之癥的折磨?是不堪承擔超出能力的醫(yī)療費用?還是不想拖累家庭、子女?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珍愛生命,人之本性;“好死不如賴活”,“窮途末路不忘茍延殘喘”,心若不死,誰也不愿走那么極端之路。
以現在較為發(fā)達的醫(yī)療技術,即使是重病,也未必完全無藥可救;以國家正在逐步完善的醫(yī)療保障及社會救濟制度,也未必“看不起病”“毫無辦法只能等死”。一些老人看不到這些真實的希望,更不愿嘗試這些希望,那么輕易就絕望就心灰,甚至毫不留點時間滿足“子欲養(yǎng)”的兒女報恩之情,這讓活著的人們格外哀痛格外愧疚。
老人之死,折射老年人心理的脆弱,以及老人心理健康問題的被忽視。“人老無用,去日不多”,這樣灰暗消沉的情緒如占據老年人的內心,就難以“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一旦遇上大病,老人易產生“大廈將傾”的心理毀滅感。
老年社會正匆匆走來,完善愛老護老政策是當務之急。除保障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等結構性的大框架,還需重視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維護和激發(fā),保持老人心情的平和與快樂,保障老人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后的心理撫慰及救濟。如這位投井自殺的老人喜歡跳跳“廣場舞”,身邊有樂觀向上的“老伙伴”,家庭氛圍溫馨有愛,得病后,常有人安慰她給她寬心,她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勢必會更好些,她或許不會決然地赴死。
“得病投井”,給社會敲響了“正確養(yǎng)老”的警鐘,社會對老人的優(yōu)待、關心至關重要。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