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眾嬰少練會少林功力拳武師在練功。 照片由呂文忠提供
王秦莊少林功力拳形成于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70年歷史。至今村里的人還保留著習武的傳統(tǒng),孩子一到六七歲就自愿到村中的眾嬰少練會學習武術(shù)。在王秦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王秦莊的把式不用學,人人都會三拳六招。”新年伊始,筆者來到北辰區(qū)王秦莊,這里的眾嬰少練會正在舉辦以武會友交流會,10多名武者在此一展武功,交流武術(shù)。
“王秦莊建于明永樂年間,村風尚武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以前分布的各門各派都是自家修習,互不外傳。自清道光年間,國力日衰,列強為患,村里上上下下才團結(jié)起來。各家武師,以武術(shù)拯救國家為己任,破除門派之見,由遠道而來的河北滄州少林功力拳師王大有統(tǒng)一各門派,組成王秦莊眾嬰少練會,并立志投軍報國平息外患。王大有因此成為少林功力拳第一代傳人。”少林功力拳第六代傳人呂文忠說,眾嬰少練會中少林門、查拳門、洪拳門武功都一直傳承了下來,共有100多套功夫。雖然各門派的武術(shù)技藝各有優(yōu)點,但最為精妙的還屬少林功力拳,因此定為鎮(zhèn)會之寶,也是習武者必學內(nèi)容,現(xiàn)在,王秦莊習武之風仍在,村中家家戶戶都習武,人人都有一定功夫。
呂文忠介紹,少林功力拳主要有行步、連環(huán)步、邁步等步法;有踢、蹬、踹、前踢天靈蓋、后踢紫金冠、里外擺腿等腿法;拴臂、摔臂、肩臂、撩刮臂法;身形做到身似弓、手似劍、腰似彈簧、躥蹦如飛、落地如棉。在演練中,嘭嘭生風,每次響聲都與搏擊有關(guān)。
少林功力拳曾參加清末民初和新中國成立后歷屆的民間花會表演,參加過天津市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農(nóng)民運動會均獲大獎。上世紀70年代第三代傳人楊露竭盡全力傳藝于村中子弟,使王秦莊武術(shù)得以保全,后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下,在第六代傳人呂文忠的全力組織下,再度振興,少林功力拳得到了鄰近各村習武之人的認可,群眾習武強健體魄蔚然成風。2009年,少林功力拳被評為北辰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如今在村委會及村民的資助下,眾嬰少練會會所翻建,80平方米的演武大廳和200平方米的場地,為學武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習武場所。2012年又培養(yǎng)了20多名武師,壯大武術(shù)傳播隊伍,同時眾嬰少練會又與王秦莊小學合作,傳授小學生少林功力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