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過渡性養(yǎng)老金:
過渡性養(yǎng)老金是指,在1992年養(yǎng)老金個人賬戶成立之前參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人員來說,由于其在此之前的工作年限沒有實行個人帳戶,則退休時的個人帳戶儲存額中沒能體現(xiàn)這段年限的勞動貢獻情況,因而其退休時的基本養(yǎng)老金不能簡單用基礎養(yǎng)老金加個人帳戶養(yǎng)老金計算,而應再加上沒有個人帳戶年限的養(yǎng)老金。過渡性養(yǎng)老金就解決了這一沒有個人帳戶年限的養(yǎng)老金問題。
過渡性養(yǎng)老金計算方法:
指數(shù)化月平均繳費工資×享受比例。
其中:計算指數(shù)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一)計算每月繳費指數(shù):取員工參加工作起至退休時的每月繳費工資,除以當年度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計算平均繳費指數(shù):將員工自參加工作起至退休時繳費年限的每月繳費指數(shù)相加,除以其繳費年限的月數(shù),得出平均繳費指數(shù)。
(三)計算指數(shù)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將平均繳費指數(shù)乘以退休時上年度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得出指數(shù)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享受比例
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不超過25年者,其享受比例為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1.2%;
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超過25年者,其享受比例為30%+(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25)×1%。
舉例:
鐘某1967年1月參加工作,1990年調(diào)入本市并按規(guī)定繳交養(yǎng)老保險費,2006年9月退休。
其1990年的繳費工資為400元,1991年為500元,1992年為700元,1993年為800元,1994年為1000元,1995年為1150元,
1996年為1300元,1997年為1500元,1998年為1700元,1999年為1900元,2000年為2100元,2001年為2400元,2002年為2800元
2003年為3100元,2004年為3600元,2005年為4000元,2006年1~9月的繳費工資為4200元。
則:
一、計算指數(shù)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一)計算自1967年1月至退休時的每月繳費指數(shù):
1967年1月至1992年7月共307個月繳費指數(shù)均為1;
1992年8月~12月5個月的繳費指數(shù)=700/494=1.4170;
1993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800/679=1.1782;
1994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1000/881=1.1351;
1995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1150/1023=1.1241;
1996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1300/1209=1.0753;
1997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1500/1378=1.0885;
1998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1700/1532=1.1097;
1999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1900/1726=1.1008;
2000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2100/1920=1.0938;
2001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2400/2162=1.1101;
2002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2800/2352=1.1905;
2003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3100/2162=1.2963;
2004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3600/2661=1.3529;
2005年各月的繳費指數(shù)=4000/2706=1.4782;
2006年1~9月的繳費指數(shù)=4200/2706=1.5521;
(二)計算平均繳費指數(shù)
平均繳費指數(shù)=(1×307+1.4170×5+1.1782×12+1.1351×12+1.1241×12+1.0753×12+1.0885×12+1.1097×12+1.1008×12+
1.0938×12+1.1101×12+1.1905×12+1.2152×12+1.3529×12+1.4782×12+1.5521×9)/477=1.0715
(三)計算指數(shù)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指數(shù)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706元×1.0715=2899元。
二、計算享受比例
享受比例=30%+(25+7/12-25)×1%=30.58%。
三、計算過渡性養(yǎng)老金
過渡性養(yǎng)老金=2899元×30.58%=884元。
鐘某的過渡性養(yǎng)老金為884元。